欢迎访问滦州市人民医院网站!

微信公众号
立即关注
了解医院详情

院内新闻

我的位置: 首页> 医院动态 > 院内新闻

滦州市人民医院:以急诊医学科建设为引擎,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05-15 08:52



以急诊医学科建设为引擎

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

让急诊医学建设开启生命高速路

近年来,滦州市人民医院紧扣国家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和河北省、唐山市关于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政策要求,将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抓手,通过优化急诊急救流程、加强多学科协作、提升信息化水平,逐步形成了“院前急救—院内急诊—急诊住院—EICU—复合手术室”五位一体的综合救治模式。

推进急诊急救平台建设

滦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是滦州市急救体系的核心枢纽,设有院前急救、急诊门诊、急诊病房、急诊重症监护室和复合手术室,配备滑轨CT、血管造影机等先进设备。2024年全年,急诊科门诊量达90015人次,抢救2325人次,抢救成功率97.85%,成功抢救猝死患者9人。全年出诊8937次,其中医共体成员单位出诊1914次,120回车率2.6%,低于国家要求的5%。

急诊急救平台的建设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。滦州市120指挥中心上联唐山市120指挥中心,下联乡镇卫生院,通过统一调度、就近转运患者,大幅缩短了服务半径。同时,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患者信息的实时共享,院前急救团队可将患者病情提前传输至院内急诊,确保患者到达医院后能立即进入救治流程。

五大中心建设:急诊医学科的延伸与突破

滦州市人民医院以急诊医学科为基础,推动五大中心建设,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高效救治体系。

卒中中心:是全国卒中综合防治中心,主要开展了急诊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介入治疗工作。2024年全年脑梗死患者3350例,完成静脉溶栓310例,DNT时间最短仅13分钟。通过在急诊区域设立溶栓监护病房,配备监护设备和呼吸机,卒中中心实现了从入院到溶栓的全流程优化。

胸痛中心:为急性心肌梗死、主动脉夹层、肺动脉栓塞等患者建立了生命通道。2024年心内科介入手术达75例/月,其中心脏支架45例/月,急诊科绿色通道介入量220例/年,平均D-to-B时间50分钟,最短仅18分钟,位居全省前列。

创伤中心:运用多学科协作模式,实现院前急救、院中救治、重症监护、急诊病房联动。2024年共收治住院患者1565人次,其中危重创伤患者114人次,占比7.28%。

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与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:两大中心通过整合产科、新生儿科、急诊科等资源,为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快速、高效的救治通道,显著降低了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。

人才与学科联动发展

滦州市人民医院通过引进急诊专业人才、选派骨干进修、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,提升了急诊团队的整体能力。同时,以急诊科为纽带,加强了心内科、神经内科、普外科、骨科等学科间的协作,形成了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常态化机制。2024全年院内、外多学科联合会诊69次。

引进与培养并重:积极引进急诊医学专业人才,充实急诊医学科队伍,同时选派骨干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,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,提升专业素养。注重急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,定期开展院内外急救技能培训与演练,提高团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。

促进多学科融合:以急诊医学科为纽带,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,打破了学科壁垒,促进了多学科融合。在急诊救治中,各学科共同参与病例讨论、制定治疗方案,提高了复杂疾病的诊治水平,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、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
医共体建设与区域辐射

滦州市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单位,与区域内17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。通过急救站点建设、人员培训、设备支持等方式,提升了基层卫生院的急诊急救能力。2024年,医共体成员单位出诊1914次,约占总出诊量的21.4%。此外,医院通过急救知识普及活动,提高了居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能力。

信息化提升与智慧医疗

滦州市人民医院以信息化为抓手,推动急诊急救流程的优化。2024年通过河北省电子病历4级评审;2025年初,完成DeepSeek嵌入,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与院内系统无缝对接,轻松拓展AI在诊疗工作中的应用边界,信息化的提升让急诊诊疗服务更加便捷、准确、高效。同时,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实时对接,确保患者到达医院后能立即进入救治流程。

撰稿:外联部   侍海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