滦医科普
近期皮肤科门诊发现多例隐翅虫皮炎,特此为大家科普隐翅虫皮炎的相关知识
隐翅虫是一种甲虫,属昆虫纲,鞘翅目,种类多,已发现品种有250种,大多数是无毒品种, 但有毒隐翅虫对人体有强致病性。隐翅虫分布于世界各地,目前我国发现的毒隐翅虫主要为索毒隐翅虫、青翅蚊形隐翅虫,黑足蚊形隐翅虫。
01毒隐翅虫与普通隐翅虫外形差异
毒隐翅虫:体色鲜艳,头部、鞘翅及腹尾部呈黑色,前胸、腹部及足部为橘黄色或红棕色(类似黑-红或橘黄-黑-红或橘黄相间),体长6mm-8mm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(PH值1-2)、毒素, 虫体破裂后释放可灼伤皮肤,出现水泡化脓,剧烈疼痛。
普通隐翅虫:通体黑色,无鲜艳警戒色,外形类似蚂蚁,无毒,体液无腐蚀性,主要捕食蚜虫,为有益虫。
02隐翅虫生活习性
隐翅虫栖居潮湿的草地、稻田、菜园、腐木、石下等阴暗处,昼伏夜出,有趋光性。多在夜间有灯光的地方成群飞行。每年4-9月繁殖较快,7-8月时发病高峰期,虫可越冬,低于18℃即不活动,高于20℃开始活动觅食。
03隐翅虫皮炎发病机制
毒性隐翅虫体虫体各段均含毒素,为一种强酸性毒汁,PH1-2.。虫体肛门末端分泌毒液,多数虫体爬行时并不释放毒液,只有在虫体背拍击或压碎时,毒液沾染皮肤而引起皮肤损害。
04隐翅虫皮炎表现
皮疹常发生于面颈、胸背、双下肢等部位,毒虫开始侵犯皮肤时可感到爬行感或异物感,用手搔抓或翻身时压死毒虫,毒液刺激皮肤,2-4小时后皮肤出现点状、条索状红肿斑疹,发痒,并迅速出现灼热疼痛不适,约12小时后皮肤出现水泡、脓疱,坏死糜烂。若侵犯眼睑可导致眼睑红肿,睁眼困难,若污染毒液的手抓碰到外阴亦可引起局部红斑肿胀疼痛不适。 皮疹1-2周后干燥结痂脱落,留有色素沉着或浅表瘢痕。轻症仅为点状或条索状红斑,重症者可出现广泛大面积的糜烂或皮肤浅层坏死。少数患者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头晕、恶心及淋巴结肿大。
05预防及治疗
1、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,消除住宅周围杂草、垃圾、消灭隐翅虫孳生地。安装纱门窗或挂蚊帐。睡眠时熄灭室内灯光。如发现皮肤上落有虫体,不要直接用手捏取或拍击,应将虫体吹落或弹脱。
2、治疗如皮肤接触隐翅虫已出现皮炎,应尽早使用肥皂水清洗皮肤,然后涂擦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;若红肿明显或有糜烂面,可用1%-2%明矾或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冷湿敷,继发感染使用抗生素。
撰稿:中医皮肤科 田跃文